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搜索
时政
国际
社会
社区
曝光
投诉
人物
企业
活动
事件
美食
时尚
教育
艺术
公益
传承
旅游
家居
收藏
书画
爱好团体
民间团体
企业团队
区域团体
街道社区
民间团体
维权
爱心公益
企业商业
其它
徐淮网 首页 新闻资讯 文化资讯 传承 查看内容

文化学者张文一在徐州范仲淹纪念座谈会上提出:范仲淹是咱徐州人

2023-8-29 07:5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6| 评论: 0

(徐淮网 张文一 贾成涛)6月18日,徐州市史志办、徐州市董事协会、徐州市民俗学会等在徐州发起并组织纪念宋代一代名臣范仲淹座谈会,纪念1035年前10月1日(宋太宗端拱二年 公元989年乙丑秋八月丁丑),生于徐州的宋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改革家范仲淹(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徐州市民俗学会副会长、文化学者张文一在座谈会上宣读了对范仲淹与徐州的研究论文,他提出:范仲淹是咱徐州人

张文一说,我们举行纪念范仲淹的活动,这在徐州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一件大事,在徐州地方文化史上必将留下重要的一页,因为这样的一次纪念座谈会,不仅对徐州历史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新时代徐州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拓展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根据现有历史资料表明,张文一认为:范仲淹这样一位彪炳千秋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名人是咱徐州人!

据《宋史》《范仲淹传》和《范文正公年谱》等记载,范仲淹乙丑秋八月丁丑(公元989年10月1日)生于徐州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官舍。父范墉。990年,父卒于任所。后其母谢氏改嫁山东人朱文翰。范仲淹从其姓,名朱说。

范仲淹少年好学,发奋苦读,“化粥断齏”的故事就是他苦读圣贤之书的例证。

1028年,范仲淹母丧后,于任集宁军节度推官上,更名换姓,恢复原名。同时也开始了他为国为民,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波澜壮阔的人生之路。

1046年庆历六年9月15日,几经个人升迁浮沉,改革受挫,为国奔波劳碌,办教育培养人才;守国土战绩卓著的范仲淹在花州书院,写下360字的千古名文《岳阳楼记》,喊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展示了他一代名臣,光照人间的博大胸襟和爱民情怀。

1051年4月,饱经沧桑,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在赴任颖州的途中,抱病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徐州,在徐州公所的病榻上,范仲淹写下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篇文章《遗表》,表达他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情怀。获悉他卧病徐州,宋仁宗皇帝遣使送药,朝中好友关怀备至,终因病势严重,诊治无效,于皇佑四年(1052年)6月19日在徐州公所与世长辞。终年64岁。

范仲淹病逝徐州的消息传出后,朝野震惊,举国悲痛,官府在徐州为范仲淹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文号文正,追封“楚国公”,当年12月,范仲淹灵柩经运河运至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安葬,陪伴在母亲身旁。

综上,确认范仲淹是咱徐州人的理由有三:

一是范仲淹生于徐州,死于徐州的历史事实见于范仲淹的史书正传,可谓“板上钉钉”;

二是范仲淹去世后,宋仁宗皇帝追封范仲淹为“楚国公”,可谓官方“批准认定”;

三是范仲淹三代人都曾在徐州为官、生活,工作,可谓"根红苗正"。

《徐州府志》记载范仲淹三子范纯礼曾任职徐州,其后人散居于徐州丰县范楼、铜山柳新范山、铜山张集范湖等地,且有《范氏家谱》传世至今。

往事越千年,1000多年来,古城徐州历经无数次的洪水和战争洗礼,几度兴衰,多难兴邦,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发展篇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徐州竟然没有一处关于范仲淹的历史遗存,很多徐州人至今还不知道范仲淹这位中华历史文化名人和徐州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生死情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我们徐州和范仲淹生平为官的苏州、开封、洛阳、岳阳等城市拥有的纪念范仲淹的历史景点相比,差距甚大,令人扼腕!

挖掘历史文化,追寻先贤足迹,弘扬爱国精神,从历史中寻找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是我们新时代史志人应该努力的方向。为此,张文一提出以下建议一一

1、尽快注册成立徐州市范仲淹文化研究会,挖掘范仲淹和徐州的历史资料,收集整理范仲淹的历史著作,开展范仲淹学术研究,适时举行徐州与范仲淹全国学术研讨会。

2、鼓励和建议有关部门以及民间机构、文化社团、范氏家族宗亲建设范仲淹纪念设施,打造徐州历史文化名人范仲淹景点景区,补上历史上出现的"盲点盲区"。建议在彭城一号历史文化街区内,建设范仲淹雕像,和即将亮相的孔庙景区相互辉映,教化世人。

3、近期徐州市民俗学会艺术百家文旅团队在寻访徐州古村落时,在徐州市泉山区柳新镇蔺家坝范山村发现了范氏家庙,遗址至今仍存。据范氏族人口述,其族人为范仲淹后人,传说范仲淹晚年回徐州养病、去世、发丧都是发生在位于运河槽运的范山村公所,村民现还保存有清末民初的范家庙地契,《范氏族谱》和地契图片已经请李世明先生过目审看。现族人正筹划建设范仲淹纪念馆。范山村也是徐州最早发现汉代画像石的出土地,1979年徐州市博物馆曾在村内考古挖掘王莽时期的古井汉墓,现仍有待挖掘的大型汉墓遗存。

4、建议有关部门将范仲淹与徐州的历史研究课题列为重大的历史文化发展项目,组织专家学者,编制范仲淹历史文化建设规划,编写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作为政协、人大两会提案,纳入社会事业发展项目。

5、以此次纪念活动为契机,组织社会有识之士和徐州范氏宗亲,在大中小学校,开展范仲淹著作文集读书会,研讨会,推介会活动,常年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并和苏州、开封、岳阳、洛阳等地范仲淹纪念机构联合成立范仲淹研究联盟,联手宣传、推介、弘扬范仲淹的历史功绩,让范仲淹的为人为官,清正廉洁的家风传承开来,成为为新时代的优秀传统教育资源。

“学高为师,身正曰范”。生于徐州,死于徐州的中华历史文化名人范仲淹给徐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博大的物质财富和丰富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大力开展古为今用,开发利用工作,让我们不负韶华,无愧来者,敢于担当,弘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徐州答好新的时代答卷。

收藏 分享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月度热门文章



徐淮网 版权所有 2012-2026 . 苏公网安备 32030302000640号
工信备案:苏ICP备15054176号-2 网站负责人:贾成涛.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