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到7800,热血滚烫;从昨天,到今天,爱在路上。 (徐淮网 李勇 贾成涛讯)2021年1月,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丁孟村支部书记孟前进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凭荣誉证享受免费游览政府投资主办的公园、旅游风景区等场所,到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就诊免交普通门诊诊察费,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等“三免政策”,成为徐州市村支部书记无偿献血第一人。 “偶尔的一次献血不难,难的是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徐州红十字会吴颖会长说,“徐州有很多爱心人士把无偿献血当作一项人道事业来做,年年如是,持之以恒,就如孟前进一样,才有了今天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 从“热血青年”到“献血老兵” 1990年,年仅20岁的孟前进在徐州碧霄大厦工地施工。看到徐州红十字会在宣传,了解到一些献血知识和献血对患者治疗的重要性。抱着证明自己是一个健康人、可以通过无偿献血的方式帮助他人的想法,在徐州市蓝天大楼献血屋,孟前进完成了人生首次无偿献血。自此,无偿献血成为了他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一种生活习惯。“助人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人出钱,有的人出力,我出滚烫的热血。”孟前进说。 从开始的一年一次,到后来的一年两次;从开始的每次200CC,到后来的每次400CC。30多年的坚持,他已累计献血7800CC,献血量几乎是他身体血容量的2倍。 不仅自己献血,孟前进还用行动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人,在徐州刮起了无偿献血奉献之风。 30年来的无偿献血,孟前进至今已积攒了厚厚一叠无偿献血证。这些小红本不仅是他爱的印证,也凝聚了他的执着与坚持,也充分体现了一名公民为社会贡献的见证。 从“献血老兵”到“抗震先锋” 孟前进无偿献血,从来没有对外人说过,包括他的家人。真正被人们所知,是汶川“5·12”地震后,他在四川抗灾援建现场。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震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灾情严重,使命如山。“我是党员,我第一个报名去四川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时任江苏中盛建设集团副总的孟前进写下请战书。这是一场气壮山河的大营救,徐州市以最快的速度、集结最大的力量,投入到抗震救灾中。2008年5月28日,孟前进作为全国首批过渡房安装队员启程赶赴灾区,经过30多个小时的昼夜兼程,行程1600多公里,于29日晚到达目的地四川省绵竹市。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役,因为这里没有硝烟,却正在进行着一场拼时间、抢进度的攻坚战。 援建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余震不断、残垣断壁、缺水断电、道路不通、通讯中断、没有住所。为解决生活问题,一开始就着手找帐篷、铺设水管、架设电缆。援建任务由最初的只负责板房安装,改为清除苗木和垃圾、房屋拆除、场地平整、混凝土浇筑、板房安装、水电安装、市政配备等全部工作。施工条件恶劣,施工图变更频繁,材料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 孟前进视灾情如命令、视时间如生命,住帐篷、吃盒饭,挥汗如雨,日夜奋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他带领的丁孟村孟开乐等三名队员火线入党。绵竹富新镇伤亡严重,仅富新二小就有127名学生遇难。血库告急,在抗灾现场,孟前进再次伸出手臂,为绵竹人民奉献了自己的热血。 绵竹村民自发赠送了“吃苦耐劳撼天动地,徐州援建心心相连”的锦旗。时任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援建现场表扬孟前进为“抗震先锋”。此次援建他所率团队江苏中盛建设集团受到表彰。他被评为“抗震救灾先锋”,并在全市表彰会上作典型发言。孟前进说,能够参加此次抗震救灾过渡房建设活动,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一次阅历,磨练了意志、增强了本领。 从“一人公益”到“博爱家园” 孟前进热心公益,心系故土。四川援建后他回到村里,先后任副书记、书记,他决心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开展大公益。村里谁家有困难,孟前进都第一时间站出来,或出钱、或出力,或亲临参与救助,他说自己是书记,关键时刻,应该站出来有所作为。 靠着强烈责任感和执行力,孟前进的爱心版图越来越大。如今他是丁孟“博爱家园”的理事长,“博爱家园”是中国红十字会在借鉴国际发展理念基础上,总结多年项目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设计,在城乡社区开展的以“推动社区治理、提升社区能力、促进社区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性发展型项目。他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布置了徐州第一个家庭“博爱家园”。他正在全力推进“一项利民工程”、“一笔致富基金”、“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和“一种社区文明建设模式”。 “关爱他人、提升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奉献社会,去感染每一个人,把快乐的感受传递给每个人,也带给自己! ”孟前进说。 爱可以传递,也需要传递。你未必光芒万丈,但始终温暖有光。30年来,孟前进用最直接而真诚的行动谱写人间爱的赞歌,为这座爱的城市播种着温暖,播种着生的希望。 |